第741章 战略逆转(1/2)

作品:《逍遥侯

杨炯见了李中易,便一连声的长吁短叹,却迟迟不开口阐明来意。.: 。

李中易暗暗可笑,上一世他能够爬到厅局级的领导岗位上往,尽对不可能缺了耐心。

如今,李中易更是权势熏天,响当当的政事堂相公,岂能失了身份?

早在李中易还是参知政事的时候,杨炯便与他打过很多次‘交’道,知道眼前这位李相公若想装傻充楞,尽对可以闲坐好几个时辰,而不吐半个字。

杨炯蓝本也没打算和李中易比耐心,那尽对是一件费力不谄谀的蠢事,他饮下半盏茶后,轻咳一声,拱着手说:“下官恭贺李相公为朝廷立下盖世奇功,实在是天助我大周。”

李中易微微翘起嘴角,在他的印象里,杨炯是个十分自负的家伙,向来不屑于溜须拍马。

由于杨炯是范质的亲信,又一直掌管着政事堂内的庶务,只有别人拍他马屁的时候,他却可以傲然不求于任何人。

术业有专攻,此话丝尽不假,杨炯违心拍的马屁,显然无法让李中易受用。

李中易盯着手里的茶盏,仿佛杨炯是空气一般,全部的被疏忽了。

杨炯担负着拯救魏王父子的重任,自然不可能学李中易的装傻,他酝酿了好一番,这才拱手说:“不瞒李相公,耶律休哥开出了比上次更加苛刻的条件,钱一千万贯,绢帛一百万匹……”

李中易一听此话,立即笑了,杨炯既不懂得耶律休哥的心态,更不明确他李某人的想法,这显然是在忽悠呢。

假如李中易所料不错的话,耶律休哥应当会拒尽谈判才对,而不是开出如此离谱的条件。

道理很简略,只有故意假装不想谈,才有可能获得最大的利益,拿到更高的勒索价码。

问题是,杨炯并不知道,有多少草原上的族长或是长老,已经落到了李中易的手上。

如今的李中易实在已经没必要太在意魏王父子的逝世活,哪怕谈判终极彻底决裂,只要朝廷没有彻底解决李家军的把握,李中易以及老李家都是安全的。

杨炯的出面,实在是代表了范质的出手,表面看上往给李中易施加了很大的谈判压力,实际上却让李中易留下了极大的推托余地。

客观的说,经历过长达近百年的战‘乱’之后,大周朝也不过安定了十年而已,无论税赋、地里的生产还是人口,也远未达到北宋仁宗时的盛况。

岁币一千万贯,这是一个大周朝尽对遭遇不起的数目,更别说绢帛一百万匹。

李中易一听这个条件,就知道耶律休哥没有谈判的诚意,别说魏王父子仅仅是柴家的外戚而已,就算是小天子的亲祖父,也不可能如此的值钱。

杨炯身为提点五房公事堂后官,又是范质身边的亲信,对于大周的家底他自然是一清二楚。

所以,杨炯叹了口吻说:“此事只怕有得磨了。不过,所幸李相公连战连捷,又拿下了榆关,随时随地都可以提兵进‘逼’幽州。”

李中易微微一笑,杨炯固然不通军事,倒也不是纯粹的军事盲,猜出他执意要驻守榆关的目标,并不算稀奇。

打仗除了打的是钱粮之外,更打的是战略和战术,其中尤以战略最为要紧。

李中易锁逝世了榆关之后,也就在无形之中,掐断了契丹国对东北地区的有效把持力。

不仅如此,也使东北地区的草原各部,失往了最近的南下通路,让契丹国首尾不能兼顾,不得不说是一记狠招。

更重要的是,以李家军目前彻底完成了骡马化的现状,西出榆关进击幽州,不过区区四天的时间而已。

唐代以前,草原各部往往是在遭碰到了天灾之后,生存受到了极大的要挟,这才倾巢南下,抢劫汉人的人口和物质以便顺利度过灾荒。

契丹国立国之后,由于得了燕云十六州,仅仅地里的生产,就足够养活全部契丹族,南下抢劫的动力相比此前,倒是弱了很多。

异常可怕的是,榆关控制在了李中易之手,幽州以东至榆关以西的大片‘肥’沃良田,已经不太可能进行正常的种植生产运动,除非契丹国派出足够多的兵力,囤于榆关之下。

问题是,这个足够多很可能是个无底‘洞’,由于,大周随时随地可以从海上增援榆关,或是沿着白沟西‘逼’幽州。

正由于李中易捏住榆关这个咽喉要地,可谓是打到了契丹国的命‘门’上,所以,契丹人为了毫无阻碍的持续南下抢劫,也必定会倾巢来攻。

问题是,南方的汉人蓝本就擅擅长筑城和守城,契丹人扬短避长,毕竟要拿出多少万条人命来填这个无底‘洞’呢,这的确是令人无比头疼的要命问题。

也许是杨炯的这个马屁拍得颇有些诚意,李中易心里多少有些自得,蓝本契丹国拥有马上上风,因着榆关这个*的存在,其战略‘性’上风倒被抵消掉了很大的一部分。

以大周的国力,要想在榆关和契丹国打长期耗费战,即使傻子也知道,契丹国几乎没有任何胜算。

更重要的是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逍遥侯 最新章节第741章 战略逆转,网址:https://www.tden.net/57/57405/7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