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章 霸业措施(3/5)

作品:《黑色宿命

利,起初什么也不同意,但在赵武灵王的一再坚持下,被迫答应了。赵武灵王在国内也很少抛头露面,只是军中之人对他比较熟悉,除了少年时与韩魏两国国王见过面外,赵武灵王绝少与外国元首见面。即便是赵武灵王自己立的燕昭王和秦昭王,他都由于身在军中而没有特意接见。此次赵武灵王要见秦昭王与宣太后也不是一时兴起,他想亲自了解这对母子的为人,以利于以后对秦决策。楼缓与宣太后和秦昭王比较熟识,赵武灵王希望通过这种私人会面可以更多地了解这对母子。极其敏感的秦昭王和宣太后在接见楼缓时,发现向来以风采自傲的楼缓对他身后的高大随从不经意间有屈顺之意,颇感好奇。在与这个气度非凡的中年男子的问答中,发现这个人的胸怀与见识更是了不起。母子二人在钦佩之余,也产生了极大的怀疑。在楼缓告辞后,赵武灵王已感觉到宣太后和秦昭王对自己有所察觉,便匆匆辞别楼缓,返回赵国。临别前,赵武灵王告诫楼缓,母子二人皆为人中龙凤,务要心应对。宣太后与秦昭王觉得楼缓的随从绝非等闲之辈,必是赵国的极贵之人来窥秦情。于是,速派使者宴请楼缓与这个非凡的随从晚间再到王府作客。使者回报,楼缓同意。晚间,楼缓赴约而不见非凡随从。楼缓这个随从白日失礼,已被遣回赵国。这更加坚定了宣太后的判断,认定这个人就是赵武灵王,速派精骑追逐。精骑一路狂奔,追到边塞也没有见到赵武灵王。守塞之人告诉他们,赵国的使者刚刚离去。宣太后和秦昭王对赵武灵王深窥秦政大感忌惮。

赵惠王二年(公元前29年),赵武灵王巡视刚刚夺取的云中、雁门二郡,结果在西河遇到楼烦王的部队。先前,楼烦王约林胡王共同击赵收复失地,但林胡王赵军精锐难敌,不愿冒这个险。楼烦王部下也劝楼烦王不要轻举妄动,楼烦王不听,强令部众随己击赵。在见到赵武灵王的大部队后,楼烦人都劝楼烦王不要和赵武灵王硬拼。楼烦王见赵军甚众,又是赵武灵王亲自领军,而自己的部下怯战,心里十分恼火,但也无可奈何。赵武灵王见楼烦军队犹犹豫豫,知道楼烦军队畏惧自己,不敢与自己交战,于是派使者请楼烦王讲话。楼烦王硬着头皮来见赵武灵王,没想到赵武灵王很客气。赵武灵王知道楼烦王在被赶到阴山以北后,由于气候不好,水草也不及河套地区,生活得很不如意。赵武灵王便允许楼烦王率部回归河套故地,但要服从赵国的命令。楼烦不许再劫掠赵国的边境,楼烦人可以加入赵国的军队和政府,赵国不会歧视。楼烦王见可以回归水草丰美的河套地区,而且没有什么损失,便同意了。楼烦部众知道赵国骑兵的待遇很优厚,远胜于逐水草而居的漂泊生活,而骑马打仗是他们非常乐意的职业,此前他们的许多朋友已经在赵军服役,令他们很羡慕,他们很乐于归附赵国。于是,大量的楼烦骑士脱离楼烦王而投入到赵武灵王的军队。

赵惠王三年(公元前296年),赵武灵王大举进攻中山国,中山国国王投降,中山国灭。赵武灵王将中山国国王迁往肤施(今陕西榆林)。部众脱离殆尽的楼烦王不甘从此失去权势,于是,与相距不远的肤施中山王联络。不久,中山国国王与楼烦王谋反,为赵武灵王攻杀。

在占领中山国后,赵武灵王便整理代郡和邯郸之间的道路。不久,赵国境内的道路就通畅无阻了,各地的交流方便多了,境内的各民族间的交流也更多了。

改革成功,赵国很快成为战国七雄的强国之一,于是赵武灵王在信都的信宫(邢台)大会天下诸侯,就是召集诸侯定期过来开会,诸侯莫敢不来的,《太平寰宇记》云:赵成侯造檀台,有信宫,为赵别都,以朝诸侯,故曰信都。《史记》曰:“梁襄王与太子嗣、韩宣王与太子仓来朝信宫(今邢台市)”。又“大朝信宫,召肥义与议天下,五日而毕。”赵武灵王在信都(邢台)大会诸侯的那一刻成为他人生最辉煌得意的顶峰!

赵武灵王的第一位夫人是韩王的女儿,为赵武灵王生了公子章。公子章本来是太子。后来,韩夫人去世,赵武灵王在得到美女吴娃后,就把吴娃立为自己新的夫人。吴娃生的儿子就是赵惠王。吴娃在短暂的一生里为赵武灵王带来了无限的快乐,但从来没有求过赵武灵王一件事,这让赵武灵王对吴娃感到很愧疚。吴娃最爱赵王何,死前求赵武灵王立何为太子。于是,赵武灵王废掉公子章,而立何为太子。赵王何虽然年幼,但却聪明机巧,深有其母之智,赵武灵王也很爱他。

在当初立赵何为新王,自己退位的时候,赵武灵王是希望自己的儿子与自己分别负责国内的政治和军事,自己可以全心专注于赵国激烈的对外军事斗争。赵武灵王的本意是在赵国构建二元政治,自己和儿子都是国中的君主,只是自己不再使用国王的称号,而是使用有着太上皇意思的主父称号。赵武灵王让赵王何提前即位的另一个考虑是,自己经常亲自带兵打仗,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遭到不测,到时候,赵国必定会大乱。先前几代国君都是在政变中或者在反政变中即位的残酷事例,让赵武灵王非常想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就能把政权平稳的交给自己的接班人,而且还要送上一程。但是赵武灵王的这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黑色宿命 最新章节第244章 霸业措施,网址:https://www.tden.net/0/216/2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