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节(1/4)

作品:《约翰·克里斯朵夫

因为有了灵感而吵吵嚷嚷的惊动邻居。他们制作的时候是在自己的思想上加一个弱音器的;并且也挂着重重的帷幕,使外面的声音透不进来。

1巴黎宗教歌唱学校简称歌唱学校校址在拉丁区圣雅各街。

2奥贝182181为法国第二流歌剧作家,以浮华的典雅红极一时。阿唐1801856的歌剧,尤次于奥贝。柏辽兹1801869为法国近代最大的交响曲作家,生前生后均不甚得意。其对法国音乐的贡献,直至二十世纪初方渐渐被人发见,本书作者罗曼罗兰对之尤为称赏,认为世界第一流的音乐天才。

贝多芬的故乡为德国波恩,故称其为”波恩的大熊”。

歌唱学校这一派竭力想更换空气;它对”过去”开了几扇窗子。但也仅仅对着”过去”。这是开向庭院而非临着大1街的窗子,没有多大用处。何况窗子才打开,百叶窗又关上了,好似怕受凉的老太太。从百叶窗里透进来的有些中世纪的作品,有些巴赫,有些帕莱斯特里那,有些民歌。可是这又算得什么呢屋子里霉腐的气味依旧不减。其实他们觉得这样倒是挺舒服的,对现代的大潮流反而怀有戒心。固然,他们知道的事情比旁人多,但一笔抹煞的也一样的多。在这种环境里,音乐自然会染上一股迂腐之气,而不是给精神的一种慰藉了;他们的音乐会不是等于历史课,就是含有鼓励作用的举例。凡是前进的思想都被变成学院化。气势雄伟的巴赫被他们供奉到庙堂里去的时候,也变得循轨蹈矩了。他的音乐完全被一班学院派的头脑改了样子,正如温馨禣艳的圣经被英国人的头脑改装过了一样。他们所称扬的是一2种贵族派的折衷主义,想把六世纪至二十世纪中间的三四个伟大音乐时代的特点汇集起来。这个理想倘若实现的话,那末其成绩一定象一个印度总督旅行回来,把在地球上各处搜罗得来的宝贝凑成的一座聚宝盆。可是以法国人的通情达理,结果并没闹出学究式的笑柄;大家决不实行他们的理论,而对付理论的办法也好比莫里哀对付医生一样,拿了药方而并不配服,最有性格的走他们自己的路去了。其余的只做些繁复的练习和艰深的对位学,名之为奏鸣曲,四重奏,或交响曲”奏鸣曲啊,你要怎么呢”它不要什么,只要成为一阕奏鸣曲而已。作品中的思想是抽象的,无名的,勉强嵌进去的,毫无生趣的东西。那很象一个高明的公证人起草书的艺术。克利斯朵夫先是因为法国人不喜欢勃拉姆斯而很高兴,如今却看到法国有着无数的勃拉姆斯。所有这些出色的工人,既勤谨,又用心,真是具备了各种的德性。克利斯朵夫从他们的音乐会里出来,非常得益,但是非常厌烦。

1该校举行的音乐会最初只演奏古代大师帕莱斯特里那,巴赫,蒙特威尔第,拉摩,格路克等的作品。

2英国十七世纪的清教徒,对圣经的了解极其偏执,狭窄,严峻,有如极端派的加尔主义。

嘿,外边的天气多好啊

然而巴黎的音乐家中究竟有几个无党无派的**的人。唯有这般人才能引起克利斯朵夫的注意。也唯有这般人能使你衡量一种艺术的生机。学派与社团只表现一种浮面的潮流或硬生生制造出来的理论。深思默想的超然人士,却有更多的机会能发见他们当代的与民族的真精神。但就因为这一点,一个外国人对他们比对旁人更难了解。

克利斯朵夫初次听到那个鼎鼎大名的作品的时候,便是这种情形。为了那作品,法国人不知了多少胡话,有一部分的人是十个世纪以来最大的音乐革命。世纪对他们是不值钱的他们又不知道什么天高地厚

丹沃斐古耶和西尔伐高恩把克利斯朵夫带到喜歌剧院去,听佩莱阿斯与梅丽桑德,他们把这件作品介绍给他1觉得光荣极了,仿佛是他们自己作的,并且告诉克利斯朵夫,他这一回保证会发见奇迹。歌剧已经开幕了,他们还呶呶不休的在旁解释。克利斯朵夫止住了他们的话,伸着耳朵细听。第一幕演完,高恩眉飞色舞的问:

1此系梅特林克一**二年所作的悲剧,德彪西谱成歌剧,于一九○二年公演

“喂,朋友,你觉得怎么样”

他反问他们:“以后是不是老是这样的”

“是的。”

“那末根本没有什么东西啰。”

高恩可叫起来了,认为他外行。

“没有东西,”克利斯朵夫继续。”没有音乐,没有发展。前后不相衔接,简直站不住。和声很细腻。配器的效果颇有些很美的花腔,格调很高。但内容是空无所有,空无所有”

他又听下去。慢慢的,作品露出一点儿光来了;他开始在半明半暗中发见一些东西了。不错,他看到作者存心要求素雅一反瓦格纳那种用音乐的浪潮来淹没戏剧的理想;但他不禁带着点挖苦的心思追问:他们有这种牺牲的理想,骨子里是否把自己没有的东西牺牲。在这件作品里,他感到颇有些贪逸恶劳的意味,想以最低限度的疲劳来获得效果,因为懒惰而不愿意费力去建造瓦格纳派的巨制。至于唱辞之单纯,简洁,朴素,声音的微弱,虽然他觉得单调,而且因为他是德国人而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约翰·克里斯朵夫 最新章节第65节,网址:https://www.tden.net/72/72798/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