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八章 埋的是他(1/2)

作品:《蛇吞相

“埋的是谁?”我惊声问起。

只听纳兰雪的爷爷,在电话那头沉声说道:“郁郁而终的南宋名将...辛弃疾!”

“是他?”我简直都惊呆了!

电话开着扩音,胖子听到辛弃疾这个名字,都惊讶的都长大了嘴巴,还呢喃:“辛弃疾和苏轼并称“苏辛”,都是豪放词大家。和旷达乐观的东坡先生不一样,辛弃疾写的都是军旅生涯,什么“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什么“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可这文人的笔,骗人的鬼。比如陆游,也写“铁马冰河入梦来”,实际上没带兵打过仗。虽然在军队里待过,担任的却是文职...这辛弃疾也算南宋名将?”

我和纳兰柔弱简直尴尬到了极致:“你,你能不能多读书!”

“读了,”胖子一本正经道:“这就是语文书上写的。”

“额,”纳兰柔弱尴尬的科普道,辛弃疾的确是南宋人,出生在“敌占区”。当时北方义军很多,耿京就是当地势力比较大的一个义军头子,辛弃疾带了2000弟兄投奔他...辛弃疾认为,数十万的义军只有和祖国取得联系,获得支持,才能够可持续发展,与金人死磕到底。新

作为联络员,辛弃疾亲自渡江去南宋商议。而留守北方的耿京,竟在睡梦中被人乱刀砍死!

毕竟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张安国就是义军里那只坏鸟。他趁辛弃疾南下,杀了耿京,然后率领亲信投靠了金国。

辛弃疾听到抗金合伙人的死讯,与五十飞骑杀回北方。张安国叛变之后,被任命去济州当知府。这五十人就直奔济州,在辛弃疾的带领下闯入金兵大营,生擒张安国。

被张安国带入歧途的万余义军羞愧不已,重新做人,追随辛弃疾而去,成功冲出敌营。

一进一出,快如闪电。简直是关羽再世,赵云附身。而且这一战只带了五十骑,冲杀在万军之中,所以至今这一战还被后世的人津津乐道。

而火爆性子的辛弃疾,没有当场格杀张安国,他们连夜渡江,将这叛徒押解至都城,在众目睽睽之下正法。

当时的辛弃疾也才二十三岁,殊不知,这竟是他最后一段畅快杀敌的英勇时光。

可惜,当时的南宋皇帝赵构,将辛弃疾这个一身腱子肉的武将,投放在了文职岗位上。好在辛弃疾不是只知舞刀弄枪的莽夫,人家文武双全,倒也还能胜任文职。可真正让辛弃疾烦恼的,是频繁而不讲道理的调任,官职生涯26年,足足被调任了37次!

辛弃疾一腔雄心壮志,既然无法上阵杀敌,那他索性就去写兵书!于是《九议》应运而生。在这篇文章中,辛弃疾深刻分析了金国的内部矛盾、外部忧患和南宋的经济实力——有钱总能养出好兵。

可惜“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南宋朝廷“谨慎”得过了头。主战派是被排挤的边缘人物,辛弃疾英雄无用武之地。但男儿到死心如铁,任安抚使的时候,辛弃疾创办了一支“飞虎军”,约2500人,日日军训。这支军队创办之初,只是用来弹压当地猖獗的盗贼和少民武装力量,无法与金人对线。但后来收编为国家暴力机器,戍守湖南广西湖北江西,也参加过对外战争,成绩不错,对金、蒙各有一次大胜。

可惜辛弃疾是看不到这两次胜利了——因为他早就又又又被调任了。

世事无常,在无限调任中浪费着时间生命的辛弃疾,万万没想到,再次被朝廷起用,再次拥有前线杀敌的可能,居然多亏了一个他本来不看好的军事决策——开禧北伐。

此时辛弃疾已经65岁,罢官赋闲二十年。

开禧北伐的领导者是主政南宋朝廷的实权人物,宰相韩侂胄。他征召辛弃疾任浙江东路安抚使,辛弃疾也没推辞。而且一上来就点明了当时军中的各项问题...总之,说的那些策略和练兵的方式,和韩侂胄有巨大的意见分歧。

也发现韩侂胄的军事部署,的确比较草率,和专业的辛弃疾不可同日而语。

辛弃疾对北伐是很热衷的,但不太看好开禧北伐的前景,虽然如此,还是尽力而为。到任镇江府后,辛弃疾积极备战,训练新招募来的士兵,派出大量间谍,并在两淮组织二屯,每屯两万人。可谓磨刀霍霍。

根据收集来的情报,辛弃疾得出“蒙古崛起,金国必亡”的结论,足见其眼光毒辣。然而,由于辛弃疾和韩侂胄意见不合,他的具体方略才开了个头,就被谏官弹劾罢职。

辛弃疾无奈之下,只能又辞官回了家。但开禧北伐还是如期发动。

由于部署不周密,准备不充分,经济实力没能转化成军事实力,南宋军队尝到一点小甜头后就屡战屡败。外敌当前,内部还有猪队友,吴曦突然反水,发动兵变。而这个吴曦,居然还是韩侂胄亲自提拔上去的,提拔之前辛弃疾就说吴曦不行,韩侂胄偏不听。

没办法,种种情况不利之下,打是打不下去了,韩侂胄想求和。

但金人占据了优势上风,丝毫没有停战的意向...于是,已经病重的辛弃疾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蛇吞相 最新章节第一百五十八章 埋的是他,网址:https://www.tden.net/307/307345/12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