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七百七十四章慢慢适应(1/2)

作品:《修佛传记

恒仏不仅仅是将头裹成了一个木乃伊,还有再蒙上一层面纱,增加一点神秘感。这到底是有多厌恶这个世界呢?在眼睛的位置就留出来一条细缝而已,细到一个什么程度,估计就是一毫米的大小吧!恒仏和禹森打声招呼也是完全听不见声音的那种情况。

也不知道恒仏这家伙在怕羞什么,这完全是没有必要的事情。这不是看在恒仏是病人的情况之下早已经是忍不住了就想要冲过去打他了。用脚趾头猜都知道这个时候是最不可以去冒犯恒仏的事情。必须等到这个风波过去了,恒仏慢慢适应之下就会将其揭下来的。相信是如此吧!或者说等待恒仏自己释怀之后才会做的一件事情。这并不是什么难事,只是说发生在现阶段的恒仏身上无论是什么小事都会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

禹森要时时刻刻盯着恒仏的形态到底是发生了什么变化,其实监视者这个位置还是比较累的。就是无时无刻吧!就当恒仏在休息的时候都是要好好的观察,或者说做好记录让自己清楚了解到整个事情的进展,也好是说能够及时更正恒仏的想法之类的。这就是所谓的救火?在根治原因之前的确是会做一段扑灭火的情况。就咬咬牙坚持一下吧!

为何怕太阳,阴暗属性,恒仏的内心一开始就不是那么的阳光,其实说一开始的时候就会有一定程度上的闹别扭。就是不愿意去接受阳光的恩赐。其实阳光能够很好的去将恒仏的内心阴暗祛除掉。可是你要是这样说就有点不合理了。禹森第一步就是要恒仏能够面对自我。很自信的面对自我,去接受现在自己的样子。而不是说遮遮掩掩又是包头又是蒙面的情况。恒仏很明显就是说不愿意接受自己现在的样子,这是不可取的。当然了也不能说一味强求恒仏去干什么的。最主要的事情还是要说节奏这个东西,就是要慢慢来的意思。一开始先让恒仏将这面纱露出来吧!

本来长得就不差,这样一包就完全没有意思了。恒仏当然是不情愿卸掉的,这些事情就交给禹森去做吧!在海岬兽连接之后,就会将这个面纱揭下来。一开始还是会反复地抗争一下,就像是两个小孩一样就一直这样纠缠下去。不过说到了最后情况似乎也是玩累了,然后也就只能是接受禹森这个状态。大概是抗争了有百来次吧!慢慢的也是将这个习惯给改掉了。这也算是一个很不错的进步点了。精神状态即便是在没有进行连接的时候也是能正常的交流了。正常的交流?算是吧!反正是能听得进去你说的话了。单方面的交流还是足够的,已经是进步很多了。

慢慢地在没有连接的情况也是能够正常人一样的去面对阳光,这一点是很不错的。也算是有安慰了,恒仏这一张消瘦的脸在阳光之下显得特别的消极。恒仏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精神上出问题了,现在的情况完全是不符合正常人标准的。这眼角黑黑的,这腮帮子也是黑黑的。无精打采的样子真的是让人心疼。恒仏还是能保持笑容这一点已经很不错了。反正禹森说什么恒仏都是笑容以对的。这一点很重要,也是很重要的一步。反正恒仏也不去纠结这件事情了,虽然说整个人看起来并不是那么的精神,至少说这禹森说话的时候还是会微笑点头示意的。走出了内心的阴暗点之后下一步就要看后续会有什么变化了。这个方式也是比较有效快速的。

然后说恒仏这家伙也习惯了禹森对自己的所作所为了。现在的情况也没有之前那么的悲观了。慢慢的也是说恒仏也知道了自己之前的那一些不对劲了,就说之前禹森还在计划着说要如何去整改之类的,就现在这个情况来说已经比自己预期要好上许多了,所以说可能自己后面的招数都不用使出来就能彻底的完结这件事情了。当然说这是最好的一个状况了。就在这通往申国大陆的路上还是能做一些什么事情的。也算是不浪费了。恒仏走的是海路,第一是说海路是最近的了,只是会过一条冲天河就能到枭龙部落的领地了。然后说这也是最安全的一条路,附近基本是没有人烟存在的,名副其实的死亡之路。

恒仏也不想看到人,最后是说自己体力不支,或者说打不起精神来,赶路的速度也是受到严重的影响。所以说就骑乘小鲸鱼在海面飞驰的。也算是能保留一下体力吧!这要真的是轻功水上飘还真的是猴年马月的情况了。短暂的休息时间就会进行心志上的改善。这个计划节奏都还是蛮不错的。小生活过得是有滋有味啊!就顺路过去的时候还是要过去看一下黑洞的情况。在自己离开的时候应该是都打点好了。现在过去也只是过去看看状态而已。

其实你看恒仏晋升似乎也只是那么一下时间的,这前前后后可是用了将近百年的时间了。你要知道说这一百年恒仏能做一些什么吗?在恢复和打坐准备方面恒仏就用大部分的时间。可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是很考验一个人的耐心的。恒仏原本就是脱离世俗人,跟一些大门派的掌门是不一样的,是不需要自己时时刻刻坐在位置上去指指点点的。一出关之后场面也是接近于失控的状态。会有很多事物要处理的,但是恒仏就不一样了,什么大权都没有,没有亲人也没有,朋友的话估计也只有那么几位。能找出来几位已经很不错的事情了。就恒仏过去申国大陆看完司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修佛传记 最新章节第一千七百七十四章慢慢适应,网址:https://www.tden.net/3/3084/17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