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吴起拜相,老子突破,诞生灵魂(3/5)

作品:《从守藏室之史到太上

“五百里够不够?吴国那么狡猾,孙武那么聪明,要不我们设置一个千里无人区吧?”

昭王这是明显被吴国恶心坏了,如今一开口就是千里无人区,听到这里,吴起连连摇头:“没必要,五百里无人区就已经够了,孙武是个聪明人,伍子胥也是个聪明人。”

“五百里无人区,是向他们展示楚国的决心。楚国既然有决心后撤五百里,那么楚国就有决心,和吴国互相破坏、互相牵扯到最后。”

“当战争不能带来任何收益之后,没有人会继续投入的。那时,便是改革的良机。以楚国的国力,只要顺利中央集权,击败一个小小的吴国,不过是轻而易举。”

昭王整理了一下衣裳,正了正帽子,然后恭敬的对着吴起拜了一拜,吴起不闪不避,受了这一拜。昭王接着道:“楚国究竟该如何改革,还请相父教我!”

“说起改革,首先必须要清楚楚国的现状。楚国如今有六百万人口,可是国人却不到六十万,国人加上底层公族,才差不多有六十万之数,剩下的都是野人和贵族的人。”

“这六百万人口之中,有二百万在贵族那里,但即使是贵族,也不可能有效的利用这些人口。”

“即使是国君你,如今直接可以控制的人口,也只有国人和公室加在一起的六十万人,仅此而已。”

明面上是一个大国的国君,实际上却只能控制六十万人口。六十万人口很多吗?放到大明朝,江南之地随便几个县加在一起,就不止这个数。

随便一个江南大族,族里都有上万义子义女。

“想要强大楚国,想要中央集权,就必须有效的控制楚国治内的人口,无论是国人、野人,都必须在掌控之内才行。”

“而楚国如今封君众多,若是和他们来上一场火拼,纵然最后赢了,也会损失大量的时间、精力。而这些损失掉的资源,若是用在改革上面,说不定已经成功了。”

“所以,在最初之时,大楚除了要坚持一个国家的基本原则之外,还要灵活的处理封君领地和国君之间的关系。”

“我将楚国的地盘,划分为两个部分。一者是国君直辖,一者是封君领地。我们的改革,最初之时,也只在国君直辖的地方进行,至于封君,暂时不管。”

“为了更好的中央集权,可以建设江南特色小镇。五百里无人区中的百姓,迁徙之后,就可以直接让他们居住在特色小镇之中。”

“这特色小镇的特色,又在何处?”昭王问道。

“这些特色小镇,效仿的是墨翟的关中小屋。在大明关中,墨翟的关中小屋,本质上是以墨者、准墨者为首,统合大明百姓,间接的将墨子的统治基础,延伸到了每一户。”

“像大明,虽然也是中央集权,但是中央的权力,只能到县一级。底下的乡、村,本质上是士绅自治。”

“而墨翟通过关中小屋,把百姓们聚集到了一起,可以直接管辖,这是中央权力的衍生,也正是这样的直接管辖,才使得关中之地的动员制度、动员效率极高。”

(现代城市是通过一个又一个街道办,直接管辖到每一位百姓,去年的疫情可见一斑。疫情之时,中国有多么强大的管辖能力,那么战争到来之时,中国就有多么强大的动员能力。)

“而我口中的特色小镇,则是将数千野人、数百国人聚集在一起,通过国人管辖野人,通过公室,管辖国人。”

“每一个特色小镇,理想状态下,都将拥有数千野人、数百国人、数十公室,数位国君你直接任命的小镇官员。小镇之中,将拥有数十万亩土地,全都是大农场。”

“这些野人,将不再拥有土地,而是转化为农业工人,他们将使用八牛犁、马耕、牛耕、大规模种植、木制收割机、木制播种机、木制插秧机等一系列机械,进行大农场耕作!”

说到这里,考虑到昭王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吴起休息了片刻,才慢慢的开始解释:“小农的精耕细作与大机械大农场是两种模式!”

“精耕细作,往往是小农为主,以户为单位,产量较高。但是,需要的农夫实在太多,适合人口稠密、土地不多的地方。”

“而大农场,只需少量人口(与精耕细作相比)、大量机械、大量骡马、耕牛即可。适合人口稀少、土地众多的地方。”

“像晋国,许行道友所在的地方,有着全天下数目最多,质量最高的农官,所以明明是北地,如今却靠着水利工程和农官,做到了亩产两石半,但是,最多也就是亩产四石、五石,不可能更高了。精耕细作,是有上限的。”

“而我大楚,最不缺的就是土地。最缺的,就是人力。开发江南,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所以,接下来楚国需要做的,不是分田到户,不是给国人们分田,提高他们的种田积极性,而是大量的聚集人口,将人口聚集到小镇之中,集中力量办大事。”

听到这里,昭王也明白了吴起的想法,他试着说道:“嗯,我是这么理解的,相父你看对不对。精耕细作,农夫需要很用心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从守藏室之史到太上 最新章节第四十三章:吴起拜相,老子突破,诞生灵魂,网址:https://www.tden.net/265/265556/1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