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当你炫耀聪明时,就开始变得愚蠢(1)(2/3)

作品:《我一开口,就能说服所有人

10年以前强多了,但是,按照今天的能力从10年以前再走一遍一定走不过来。因为很多天时地利人和过去了,大家看到的只是今天的我,我更希望大家看到10年以前的我,10年以前的我和你们一样,甚至比你们还糟糕。我好几次想考对外经贸大学但是考不上,对外经贸大学是我10个理想中的大学之一,但我没考上。

这10年走下来,绝大部分人犯的错误我犯了,别人没犯过的错误我也犯了。我不想说自己多么能干,没有我的团队没有这个时代,没有中国的改革开放,没有邓小平,就什么都没有。我父亲跟我说过如果你早生20年就被抓进去了。

晚生20年,我会坐在这儿跟那个马云对话。就是今天时代给的机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机会,别告诉我,今天的你比你10年以前要难多了,其实是越来越容易。你如果去找就一定有机会。所以我想,假如回到10年以前,我还会走这条路,但会不会这样走?这就不好说了。我看到支付宝六年以前,决定做支付宝。我前两天听支付宝的会议胆战心惊听不懂,两天内没有听懂他们讨论的问题,无论是技术、安全、设施还是合作伙伴,尤其是技术等复杂的问题。如果六年前我如果知道这么复杂,我敢干吗?无知者无畏,干到现在这么大我也只能搞下去了。

马云的过人之处就在于,他总是强调自己成就于时代与运气,但人们听了他谦虚的话后,却觉得他是一个天才。之所以有这样的现象出现,与马云的讲话方式是分不开的。

我们总是喜欢低调的、尤其是那些有成就的低调者。马云深谙这一点,所以从不张扬。但不张扬并不等于不表现。

仔细看上面一段话,你就会发现,马云真的很厉害。他一直嘴里说自己是个普通人,但同时也一直在描述自己这些年做了哪些事情——那些事情都是普通人所无法完成的。马云的高明就在这里。

真正会说话的人,从来都是谦虚评价自己,但高调介绍自己的成绩。这样才能获得别人最大的认可。

如果一味谦虚,说自己什么都不是,那么别人会看轻我们。可是如果说自己伟大,别人又会反感我们。只有将自己曾经做过的那些别人做不到的事情坦然说出来,然后在评价自己的时候,轻松说一句,我不过是运气好罢了,才能给人一种高调的谦虚感。

承认自己的不足,就是最大的“足”

人都是不完美的,但却都在追求完美。人都不是万能的,但都在向往万能。有的人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不完美,有些人则认识不到。前者会获得快乐,后者则凭空增添了许多苦恼。有些人知道自己不是万能的因此坦然承认,反而获得了别人的认同,有些人无法接受自己的不万能,于是拼命装扮成一个万能者,因此成为别人嘲笑的对象。这其中的差别,就在于对自我的定位以及对外界看法的定位。

有学者研究说,人越是在公共场合,就越是愿意将自己装扮得无所不能,这样做是为了让别人以为自己很出色,想在众人面前露脸。可是,现实中,往往越是这样的人越容易出丑,反而是那些在不同场合都强调自己不万能的人,更能获得别人的相信。

因此,如果想要得到更多人的认可,不妨控制下自己的虚荣心,谦虚些。尤其是一些宏大的问题,尽量不要去碰触。拼命打扮的结果未必就是让自己变得更美丽,反而会因为用力太过而变得虚假。

马云是一个真实的人,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就说不知道。在一次访谈中,一位观众曾这样跟马云对话:

观众:谢谢。还有另外一个问题,和我们学校有关,我们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我们现在关注对外贸易的形势,认为中小企业面临这样一个困境,而且阿里巴巴也一直是以中小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我们想问马云先生,就是您认为您能够为现在中小企业摆脱困境做一些什么努力或者制定一些什么样的策略吗?

马云:你这个问题即使问联合国秘书长他也做不到。但是我们每个人即使做一点点就够了,其实阿里巴巴B2B就围绕中小企业做,有12000名员工,大家都很努力地再往前做一个产品。金融危机的时候我不断呼吁不断做努力,但是你不可能解决。

就像昨天有人问我,马云你怎么为我们中西部贫困地区做点什么?这事又搞大了。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我们一直在努力,但是毕竟我不是政府,所以我提的想法是公益的心态商业的手法,商业的技能公益的手法。今天很多人是商业的心态公益的手法全都乱掉了,我永远相信会好起来。我们这代人不能改变中小企业的命运,但是90后一定可以,而不是我们。

我今天来跟大家80后、90后讲的一个点是,你们会为我们这代的人做出非常骄傲的成绩来,你们会为我们找回中国的价值体系,找回真正中国未来的发展。我们这代人当然也很努力,但是你们会做得更好,我相信,一代永远胜过一代。我仅是尽我这代最大的努力,但是你们这代人80后、90后,你们有权利抱怨但是你们没有资格抱怨,今天我们这代人有资格抱怨但没有权利抱怨。我们应该改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我一开口,就能说服所有人 最新章节第26章 当你炫耀聪明时,就开始变得愚蠢(1),网址:https://www.tden.net/258/258437/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