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1)区区秀才值几许(1/3)

作品:《狐朋仙友

清朝时期一个秀才的社会地位究竟多高,这未来的出路又有几条?

正所谓‘欲高门第须为善,要好儿孙必读书’,想要让自己的家族从此能高人一等,养出一个能在科场得名的读书人是不二之选。

现在问题来了,假定在清朝一个薄有家资的家族准备在自家后人当中培养一个能拿得出手的读书人,这个家族需要准备多大的前期投入?此外,当后人成功取得相应功名后,这人的出息究竟如何?家族的投入到期能不能预期回本呢?

想回答以上问题,首先介绍一下清朝的科举体制,能在科举这条路上爬得越高,这将来的出息越大,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在清代,一个读书人如想走通科举之路,必须得经过以下几步。

第一步,入私塾请先生授课开蒙。

此时,这位未来的准读书人要先学一些例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幼学琼林》、《笠翁对韵》等识字类课程,并在先生手把手得指点下临帖习字。

这一阶段差不多相当于今天的学前班教育,而上面那些书就是清朝版‘看图写话’。

过去学童一般在六到十岁间入蒙,年龄要是再大,先生就不收了。待学童已将上述启蒙读物全部认完后,先生就正式开始教授四书五经一类的课程。

学习惯例是从《论语》开始,经由《孟子》、《大学》、《中庸》依次往下学。

等学生学完全部‘四书’之后,先生开始教授‘五经’,不过通学‘五经’是甭想了,私塾先生没有这么大能耐,先生他会哪科,学生就跟着学哪科。

等到‘五经’当中的某科也学习完毕,此时学生差不多也到了初次应试的年龄(虚岁十六),可以参加读书人生的第一场考试,为未来科举之路试试水了。

这第一场考试称县试或童子试,由考生籍贯所在县城举办,每三年举行两次,由在任的知县老爷亲自命题阅卷。

参加的考生一律称童生,而考中者称生员(秀才),本次共考六场,俗称一考五覆。

等考生考中秀才后,要到该县所属府城加考一场,知府大人亲自出题并阅卷。

这次考试的成绩决定秀才可以去何处学府继续深造以及有没有奖学金,有案首(某县头名,未来乡试内定的举人)、廪生(每月有奖学金)、增生、附生(扩招生,备受歧视)之别。

这次排名之后,成绩优秀者可入省城的府学就读,其余则分发各县的县学或者自费选校(比如杨从循杨附生),因此过去县试又称进学,即进入学宫之意。

多说一句,这学宫又谓“泮宫”。

泮即伴,乃陪伴于天子之侧的意思,学宫必在正门处设一个泮池,凡生员入学时都须绕泮池一圈,因此进学又叫“入泮”。

过去有种说法叫‘重游泮水’,意思就是某人考取秀才一甲子(60年)后,可以带着鼓乐吹打手,重新回到自己曾经就读学宫吹吹打打得逛荡一圈……嗯,一般人只要活到七八十,一般都能如此游上一遭。

秀才入学后,要沿着附生-增生-廩生-岁贡的路子,一路PK升级,等升到贡生这一级,就可以参加下一场科举考试(乡试)了。

这里再多说一句,除了正常PK出来的岁贡,贡生中还有其他来源,比如“拔贡”(45岁以上且一直当不上岁贡的老秀才,可以特招入国子监,并因此取得考举人的权利)、“优贡”(知府或学政具名保举)、“副贡”(上批考举人时排名靠前的落第者,可与下一批岁贡一起考举人)。

另外,钱可通神,“准贡、廩贡、增贡、附贡、例贡”,都可由捐纳而來,《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的李甲即为纳粮入监的廩贡。

现在终于到了第二场考试,乡试,三年一考,惯例于县试后第三年秋八月在各省省会举行,届时全省所有已取得贡生身份的秀才都可以参考。

这里要注意一点,那就是贡生的身份其实是一次性的,除非你考举人中了一个“副贡”,否则一旦考举人落榜,你还得从头PK升级到岁贡,才有资格参加下一场乡试……好在准备时间挺长,那就加油呗。

中了乡试就是举人,第一名称‘解元’,第二名称‘亚元’,前五名又合称‘经魁’。

该省巡抚会在乡试放榜后数日,在府衙内设“鹿鸣宴”,宴请乡试主考官、本省学政暨全体新科举人。

这场宴会惯例要由新科举人合唱《诗经》中的《小雅.鹿鸣》篇(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所以中举满一甲子,可再去找巡抚请客,谓之“重宴鹿鸣”;想有这个荣耀真得看个人的运气……嗯,吃着火锅,唱着歌,只要接下来麻匪不来,那还是挺欢乐的。

待乡试过后,所有取得举人身份的举子可以在乡试第二年的二月,到京师贡院参加第三场,会试。

这回所有参加考试的举子可以在巡抚那里领一笔去京城考试的差旅费,这种待遇就被称为“公车送试”……恩,公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狐朋仙友 最新章节番外(1)区区秀才值几许,网址:https://www.tden.net/239/239440/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