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4章 徐阁老重回司礼监(1/2)
作品:《小阁老》清晨,位于西公生门内的通政司,开始一天忙碌的工作。>
通政使薛松奕亲自在公厅坐镇,监督手下的官员拆封全国各地递送入司的奏章。>
拆封之后,通政司官员还要认真辨验,将各省督抚军政衙门,六部五府都察院等朝廷衙门的奏章分清轻重,紧急事务立即誊录呈奏。>
其余奏章则由通政司校阅后,于底薄内誊写略节缘由,谓之‘贴黄’,然后登记编号勘合,方送入司礼监。>
而且通政司还可以将格式不符合要求的奏章打回去,命上书者按要求重新进呈。>
通政司对奏章各式的要求很多,从常见的抬头、避讳、到不同品级官员的奏本页数、大小,都有详细规定。>
通政司这种裁量权,让他们拥有了弱化版的‘封驳权’。>
只要他们想让你的奏章难见天日,你就过不了通政司这一关。>
毕竟只要挑,总是可以挑出毛病的。>
实在没毛病,还可以帮你加点毛病……>
这就是徐阁老为何要拜托通政使,来帮他阻拦那防不胜防的明枪暗箭。>
从三天前,薛松奕便已经下了密令,所有弹劾徐阁老的中外奏章一律打回。>
并亲自在通政厅坐镇,摆出严防死守的架势。>
不过三天下来,还没发现一封弹劾徐阁老的奏章呢。>
这十分合理,毕竟徐阁老在大家心目中,就像白莲花一样圣洁无暇……>
一个时辰后,今日的奏章初筛完毕。>
右通政禀报薛松奕,针对徐阁老的弹章依然为零。>
薛松奕满意的点点头,命其将要紧的奏章和一本银章密奏,先行送去司礼监。>
所谓银章密奏,又叫揭帖。始于仁宗朝,光大于嘉靖朝。乃是皇帝赐予中外三品以上官员一枚银章,加盖此章的题本,只有皇帝才能拆封。>
这是为大臣有不便公开谏言或禀报之事而设的,通政司无权开封。>
但三品以上大员稳重的很,极少用到这个权力,因为你上这种密奏本身,就说明你跟皇帝更近,所谓‘非谗即佞’者也。>
这样会被文官集团唾弃,被认为没有大臣之体,甚至断绝政治生涯的。>
当然,偶然也会有人迫不得已,使用此项权利的。>
比如,今天就收到南京刑部右侍郎的一封揭帖。>
可薛松奕一点不担心,因为唯独那位侍郎大人,是不会弹劾徐阁老的。>
~~>
当徐阁老时隔多日重返文渊阁,只见三位大学士携一众内阁司直郎、中书舍人,早已在大石桥旁久候了。>
“恭迎元辅归阁!”待徐阁老步上石桥,三位大学士便一起躬身施礼。>
“恭迎元辅归阁!”司直郎、舍人们则齐刷刷跪地。>
观此情状,徐阁老那颗受伤的心,这才重新活了过来。>
“诸位请起,近日辛苦了。”徐阶伸手虚扶一下,微微一笑道:“今天开始,又要拜托诸位了。”>
“愿为元辅效犬马之劳。”内阁众官员为徐阁老的回归,奉上响亮的马屁。>
“哎,不能这么说,都是为陛下分忧。”徐阁老纠正一句,脸上却笑容不减。>
然后他便在三位大学士的陪伴下,来到文渊阁正堂坐定。>
中书舍人将这阵子攒下的奏章抱来,在四位大学士面前堆成了小山。>
李春芳和张居正言简意赅的向徐阁老介绍,这段时间朝廷地方都发生了哪些大事。之前交办的事情,又完成到什么程度……>
徐阁老耐着性子听了一会儿,待中书舍人忙完出去,他便丢下手中的奏章,沉声道:>
“三位,这些事情都先放一放,当务之急是恢复朝廷的正常运转。这也是早先面圣时,陛下最忧虑的事情。”>
“请元辅训示。”李春芳马上一手拿起毛笔,一手捻住袖口,正襟危坐,凝神聆听。>
“前番老夫听张相讲过,事情的来龙去脉。”徐阁老早有定计,便不紧不慢的说道:“有几个不成熟的想法,说出来供大家参详。”>
“首先,老夫要自我批评。当初同意中官坐团营、守地方,以及将腾骧四卫归还御马监,确实考虑不周。没想到反弹会这么大啊……”徐阶先歉意的看看众人,一脸诚恳道:“老夫检讨。上年纪了,考虑问题没那么周全,往后还请三位多多指正,不要有什么顾忌。”>
三人心里听得腻味,这是考虑不周的问题吗?明明就是你挖的坑好吧?>
尤其是陈以勤性子直,压不住火。这阵子大家都被他折腾的快要散架,现在轻飘飘来两句,请多指正?>
老子指正你个龟儿子啊!>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小阁老 最新章节第434章 徐阁老重回司礼监,网址:https://www.tden.net/230/230261/4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