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七三章 罢黜阁老(1/3)

作品:《大明武宗之正德风云

又酝酿了一夜,刘健依旧呆在锦衣卫的北镇之中,一如既往的没人理他,这样的日子已经持续七天了,每日面对阴暗的砖墙和锈迹斑驳的栅栏,感受着牢房里的寂静和阴暗潮湿,刘健的心态渐渐的开始崩塌了。

他不怕死,也不怕严刑逼供,更不怕被处以极刑,但他害怕无人问津,害怕自己被世人所遗忘,更害怕与外界断绝了一切消息来源。

看不到棋子所在,看不到棋局变化,对于一名高深的棋手来说,这样的感受简直是比死还难受。

外界对于刘健的喊打喊杀声依旧延绵不绝,刘健为政三十多年间做的各种政绩开始被人翻了出来,鸡蛋里挑骨头,将刘瑾做的每一件事情都反倒清算了一遍。

曾经被满朝文武夸赞为善政良策的各种举措,随着刘健的坍塌纷纷一夜之间变了味,要么成了祸国殃民的乱政,要么成了不作为的怠政,开始被全部抓出来鞭笞了一遍。

对于这位几十年的老友,大家都已经失望透顶了,大家想不通是什么让那位将毕生精力献给了这个国家的,将满腔热血投入到了大明帝国之中的刘公变成了这般模样。

又到底是什么让那位满嘴仁义道德,做事刚正不阿的刘公变得如此狼狈不堪,就连最基本的信义也被吞进肚里喂了狗,为了自身的一己之私甚至不惜煽动百姓情绪,让百姓上街游行示威,还怂恿百官同僚,让其到午门之外长跪不起……

刘公近些日子以来做的事情,随便抓住一件来都是抄家灭族的大事,只要有一件让他得手,那造成的影响丝毫不亚于又一次的鞑靼人进犯。

比起当年的杨廷和父子,刘大夏,甚至是把持国家盐务长达十多年的叶家都还要严重许多,毕竟几人的职位和权力不同,造成的影响和对国家的损失也大相径庭。

正如《资治通鉴》所说:“为官者,有才而无德,祸甚矣。”一般的官员或者百姓,你就算是给他机会放着他祸国殃民,他能造成的损失也是有限的。

可是像刘健这样的人,一旦动了歪脑筋,随随便便在国事上上下其手运作一番,造成的后果就将是国本动摇的大事。

最重要的是,诚如这次事情,因为刘健的人设和门生故吏党羽遍及朝野,就算是他错了,由于人们的普遍认知,大多也会继续盲从和拥护刘健。

再加上刘健刻意在暗中若有若无的煽动一番,百官们的方向标立马就会发生转变,这就是权威的压迫性和束缚性,犹如一座无形的大山压在人们的心头。

……

次日一早,又到了例行的早朝,也是刘瑾回来以后亲自主持的第一次早朝。

又站到了那个熟悉的地方,刘伴伴的心头有了一丝别样的感觉。不同于以往的自豪和得瑟,也不再是荣耀和轻松,自从这次从辽东回来以后,感受过民心所向带来的喜悦的刘公公,开始理解了什么是责任。

作为大明帝国“内相”,刘瑾开始知道了自己肩上扛着的责任,而自己所执掌的司礼监,也不再是自己权势的象征和争权夺利的工具,开始成了真正的为大明每一件国策批红审核的国家机构,成了为天下,为百姓们谋福利,为国家图发展的行政机关。

“有事上奏,无事退朝!”

刘瑾的声音不同于以前刺耳的公鸭嗓了,声音显得很是微弱,犹如大病初愈一般,站在朱厚照旁边也是渐渐显现出阵阵疲惫。

对于刘公公的“病”,大家都知道是怎么回事,要是以往少不得又要有人跳出来指着刘瑾说上一些“无信无义,无德无良,甚至是欺君罔上”之类的话了。

可是如今,只要有眼睛的人都看得出来,这位大太监从此以后算是彻底洗白了,就连刘健这样的权臣都倒在了刘瑾的脚下,以后又还有谁能够阻拦这位权阉的崛起呢?

要想再出现一位犹如刘健这样的权臣,又要花多少年呢?到时候恐怕刘瑾都死的骨头都化没了吧。

大臣们的情绪都显得不是很高涨,透过这件事情,大家看到的不仅仅是刘健的倒台和刘瑾的崛起,更是意味着内廷的权势更进一步,同时也意味着陛下所代表的皇权愈发的强势了。

毕竟内廷本就隶属于皇权,本就是天子家奴所组成,如今内廷和君权增强了,臣权自然也就被压了一头,而且是狠狠压了一头。

对于辽东战事爆发之前,朝堂上关于大明皇军和北洋水师的归属问题,经过了这些破事,必定也有了定论。

你们文官的领头羊都被人家宰了当作替罪羊了,还有谁能够在短时间内让文官集团恢复士气和胆量呢?谁还有胆子轻易对内廷,对陛下宣战,掀起新一轮的朝堂斗争呢?

尽管心里极大的不愿意,到如今大家都只求自保,谁又还有心思和胆量与朱厚照计较这些东西呢?可别忘了现在还有十多只鸡被关在大牢里呢。

“陛下,臣有事要奏。”刘健不在,李东阳身为次辅,自然只能主动挺身而出了。

“李师傅但说无妨。”如今自己已是必胜的局势,李东阳等人又主动配合自己清算刘健,给自己减轻了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大明武宗之正德风云 最新章节第二七三章 罢黜阁老,网址:https://www.tden.net/230/230060/2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