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南阳营(1/2)
作品:《庶子成皇》立营,这可是明目张胆的建立私军了,这么做真的没问题吗?>
上一个募军的王爷,现在可还在凤阳关着呢!>
很多人心里有些疑惑,但疑惑归疑惑,这阻挡不了他们的兴奋之情。>
朱由桦道:“既然要立营,自然不能一直以南阳王府的侍卫之身示人,你们还要有官面上的正式建制!”>
“河南都司下属南阳卫驻南阳的大明官军,这就是你们的身份!”>
闻言,众人全都议论纷纷。>
成为建制内的官军,这个好处可太多了,最显而易见的,就是不用再藏头露尾了。>
以后做事,他们将是以南阳营的身份,而非是南阳王府的侍卫。>
操训、拉练,还有军营,都不必在王庄范围之内,他们如今是堂堂正正的大明官军!>
虽说官军这个名头已经被不少军将搞臭,但无论如何,还是和流贼有很大的本质区别。>
除了讲出去好听之外,成为官军最大的好处,还是整体福利待遇的提高。>
原本的军官们,虽然都管着兵,但是却并没有正式的官身,既不能得到战功升赏,更不可能穿上真正的军官衣甲,普通兵士就连晋升的通道都没有,干劲不足也属正常。>
但现在,南阳营成立,大大小小的军官们摇身一变,都成了在册在籍的小旗、总旗、乃至百总、千总。>
至于成为官军为什么会这么容易,这不是他们的问题,这是朱由桦的事儿。>
南阳城也便是南阳卫城的所在,经过这么多年下来,卫所早已腐败不堪。>
依朝廷规定,中原各卫所,悉归省都司管辖,设卫指挥使一人,兵力比九边要少一些,约为五千六百人。>
其实说实话,现在的卫所,早已经名存实亡了。>
天下各地卫所何其多,根本就没有足额的,但是报上去却又都相差不多,实际上也都是官官相卫的结果。>
就和文官们不敢把各地流贼闹出的事情上报到朝廷是一样的,武官也不想因此受到责罚。>
想管事的上官不是没有,但这一两个人,已经完全没有办法对现今大明的官场造成任何影响。>
这个卫瞒报、夸报,那个卫也是,你若不学着他们一块来,朝廷处置的必定是你。>
这个世道,就是在逼着老实人变坏,大家都一样。>
所以朱由桦把自己这批人以卫所兵的身份放出来,根本就不是什么难事儿。>
朱由桦只是找南阳卫的指挥使吃了个官场饭局,两人挑明了一说,就是一拍即合。>
这种事儿一个巴掌拍不响,这是人人皆知的道理。>
你不说,我不说,人人都是这样,朝廷又能怎么样?>
难道当今的崇祯皇帝又能把全国卫所全给撸一遍不成,话说回来,他老人家若是有那个胆量,大明也就不至于到如今这个地步了。>
南阳卫去年报到河南都司的在册兵额是四千九百人,实际上却是一千人都不到。>
就是这几百人,也大多都是些临时招进来凑数的老弱病残。>
战斗力?根本都不如闯军的流民营。>
卫所制度讲究个战时统战,和时耕种,看似无兵,却能转眼间召集百万大军。>
腐化的根基,自然是卫所军户赖以为生的军田被地主、富户一步步侵占。>
作为唐藩聚齐地,南阳府的卫更惨,军户手头基本已经没有自己的田地了。>
手头可耕种的田亩没有多少,承平日久,更不会有谁还去每天操练,还能维系下去的原因只是那一点兵饷。>
卫所兵演变成了专门给军官们端茶递水,干农活的下人,但是还能勉强维持。>
等到那点仅有的饷银都发不下来的时候,无法制止的军户逃亡事件也便越来越多。>
这是明末普遍发生的现象,朱由桦利用的正是这点。>
朝廷不会去管你因为什么没有足额,朝中官员只会互相推卸责任,最后遭殃的只能是最底下的各卫指挥使。>
南阳卫的指挥使起初听见这话的时候,其实也是吃了一惊,但后来他仍然同意。>
朱由桦也知道,之所以卫所上如此痛快的答应,这不是被自己的王霸之气摄服,而是因为有迹可循。>
多出来的三千六百名南阳营兵士,名义上统属于南阳卫,但实际上,他们所有的开销都不需要卫所负责。>
就和南阳府衙给南阳一建在全境工程的承包权一样,南阳卫需要做的,就只是将南阳营的将校名字填在卫所兵册上,仅此而已。>
文武官员们都明白是怎么回事儿,但谁都不会去说,因为没人喜欢没事找事。>
……>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庶子成皇 最新章节第五十五章:南阳营,网址:https://www.tden.net/192/192246/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