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江宁心思(2/2)
作品:《枭臣》过后的安静。在昨日就传来青州军主力在阳信给合围的消息,从乐陵渡进进青州境内的燕胡兵马初步估算就有六七万之多,而且燕胡还有进一步向东线增兵的趋势……
虽淮东本日的实力已是不弱,但也没有将天下责任都承担下来的实力。
“皇上及朝廷诸公是什么意见,”林缚反问孟心史,道,“替朝廷分忧,本侯责无旁贷,只要有上谕传来,无不悉数遵办。”
孟心史心道:要是仅传上谕就能让淮东按照行事,何苦他一路奔走过来代表朝廷问策?
“当初定策守河淮之时,就考虑到阳信城池坚固,才允青州军在朱龙河南岸筑防垒。此时虽有大股虏兵渡朱龙河南下,对阳信形成围困之势,然而阳信城固兵强,一时没有失陷之虞,”孟心史道,“河淮虽分四镇御敌,但兵力空虚,不足以跟燕南、晋南之虏兵相反抗,也致使虏兵敢集兵专打一路,而不畏三镇相援。皇上及诸公认为,要扭转河淮形势,唯有充盈河淮防兵一条路可行。只是此时天下能抽调之兵太少,才使本官来明州跟林大人讨策……”
林缚微蹙眉头:江宁信任青州军在阳信能坚守一段时间,无意直接派兵增援青州,以防中了虏兵的围城打援之计,而是想持续加强河淮防线的兵力,在外围加强压力,迫使攻城不利的虏兵从阳信解围而走。
林缚顺水推船的道:“浙东战事虽紧张,但朝廷要有差遣,淮东愿抽调二三十营精锐甲卒代守沂南,也可出沂山进援青州……”
孟心史当然听得出林缚以进为退的意思:梁顾拥立鲁王事败,梁家在沂南驻有万余精兵,就是戒备淮东从背后再捅梁氏一刀,朝廷哪有能力让梁家将沂南让出来给淮东派兵驻守?
“浙东战事关乎江宁之根本,非淮东不能胜任,江宁诸公的意思,也盼看淮东能专心浙东战事,”孟心史道,“陈相是要本官来问林大人,董大人可堪重任?”
楚铮倒是早就猜到朝廷也许不会容许淮东从南线抽兵声援青州,但亲耳听孟心史出来,心里仍不是滋味。淮东若不援青州,朝廷能从什么处所调兵解阳信之围?
“怎么?”林缚问孟心史。
“鲁国公遣使进江宁,陈述在沂南驻兵之缘由:徐、淮两镇兵马,则招抚流寇而成,流寇寡恩而无义,心思有变,不能不戒备。倘若淮西有大将驻守,与淮东共同镇摄徐、淮两镇不敢有异动,使其效忠朝廷,鲁国公则能放心将沂南兵马北调……陈相思来想往,感到董大人或许合适,林大人认为如何?”孟心史道。
林缚心里暗笑:鲁国公梁习倒是会找借口,拿徐州、淮阳两镇当借口,不过是盼看在淮西能有一个能牵制淮东的人物涌现,来平衡淮东对淮泗地区的把持力。
陈西言心里急于将董原从浙北逐走,好加强江宁对浙北地区的把持权,但担心将董原从浙北调走之后,孟义山、陈华二人不足以守住杭湖,不敢轻易调剂浙南的兵力安排。
高宗庭与叶君安相视而笑,他们对吴党逐走董原的心思早有揣测,燕胡围打阳信,只是增进了事态的发展。
林缚心里盼不得董原早从浙北调走,但表面上还装控作势的问孟心史:“岳相、程相等人,是什么意见?浙北这时候离开不董大人主持啊。”
“岳相认为淮东若能对会稽用兵,则杭湖无忧,甚至能从徽南调一部兵马北上以实长淮军……”孟心史道。
“容我考虑一二,”林缚低头思虑,又与身边人性,“安排孟大人先回城里休息……”
楚铮不明确淮东到底是什么打算,心想淮东一时也抽不出兵马往援青州,但照孟心史所言,只要淮东立时对会稽用兵,在东线牵制奢家无法对徽南、杭湖用兵,朝廷就可以调董原加强淮西的军事安排。同时,还能从徽南直接调一部精兵填到大梁,梁家也能调沂南兵马北上,补充济南的兵力不足。
虽这一系列调动、调剂,没有直接派兵解阳信之围的意思,但只要河淮防线的兵力充实起来,必定能限制燕胡不敢撒手攻打阳信。
>>
本章已完成! 枭臣 最新章节第12章 江宁心思,网址:https://www.tden.net/177/177094/12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