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九层之台(1/3)

作品:《秋宵梦觉

而随着文革结束,恢复高考的呼声渐近,这帮北京来的学生们迅速收起了顽劣之心,又乖乖滴进入了学习状态。 us结果这些北京来的娃娃们学习起来相当刻苦和勤奋,后来他们也随着父母回到了北京。一些学生后来也都事业有成,有出国留学的,也有国内科研院所的,也有走上仕途的。多年后一些同学想方设法联络到了老徐,偶尔也凑起几个人来河南看望当年的同学和老师们。

老徐后来调入到信阳师院,又评了高级职称。中间还在周叔叔召唤下停薪留职大半年,去了一趟北海,也算见识了这外面的世界。现在老徐终于退休了,回顾历史,他也是感慨万千。

老徐总结到:“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纵观上下,自秦始皇统一中国以来,历经各个朝代,曾有汉唐盛世,也经康乾之治,能看得出中华文化有着极强的自我修复能力,每当低下的生产力发展无法支撑整个国家经济时,往往会向北方游牧民族那里拓展能量,去寻找外生力量对社会架构进行重组,虽然屡屡改朝换代,但是这些北方民族往往还是被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潜移默化地教诲和融化掉。”

徐亦达频频头,老徐继续着:”但是这个庞大封建帝国的弊端日益积累,终于还是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瓦解掉了。近代的中国领袖们却往往发端于南方,无论是太平天国的洪秀全,还是孙中山、蒋介石,还有等,这也是历史的必然选择。中国近代史是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是一部充满灾难、落后挨打的屈辱史,是一部中国人民探索救国之路,实现自由、民主的探索史,是一部中华民族抵抗侵略,打倒帝国主义以实现民族解放、打倒封建主义以实现人民富强的斗争史。最终中国人民选择了中国,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经历了无数革命先辈的浴血奋斗,建立了新中国,所以这也是非常不容易的。”

至于建国后治国理政策略的不断探索,以及后来的文化大革命被全盘否定,老徐是亲历者,也是见证者。别的不说,他自己大学毕业后差不多0年工资没有变化,幸亏只有个孩子,负担还不算重,与其他同龄人相比,自己家里的经济情况已经算是比较不错的了。

老徐继续评:“到了改革开放之后,之前很多历史问题被拨乱反正,中国的发展回到了正确轨道上。事实证明,只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方针路线,依托中国的领导、人民群众的勤劳和智慧,中国的经济发展肯定会长期在快车道上不断前进。全国人民团结一致、爱国奉献、无怨无悔,大家依靠努力奋斗走上小康道路已经是全国人民的共识。虽然现在还有一些贫富不均、民生、环保问题,但是瑕不掩瑜,这些问题也都能在发展中逐步得到解决。改革开放的大门一旦打开,这进步的历史洪流就是无人可以阻挡得了,所以顺流者昌,国家未来肯定会更加繁荣昌盛,国泰民安。”

至于未来,老徐提到几:一是世界成了个地球村,未来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必将占领重要的一席之地,而中国和几个传统的发达国家之间有竞争和博弈,但是更多则是合作与双赢,所以在视野上要有全球化的大局观。第二,国内发展要重视创新的推动力量,这个创新不只是科学技术的创新,还有管理创新、资本创新、制度创新等。我们之前的改革开放总设计师提出来的理论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这个提法对应的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而未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一定会跨越过这个初级阶段,进入到社会主义的发达阶段,那个时候,我们除了经济发展到达了新高度之后,在文化发展、法治发展、制度发展、民生发展、生态发展上都会有新目标和新要求。

老徐最后总结到,风物长宜放眼量,自己已经退休了,这一辈子教书育人,已经是桃李满天下,自己的学生们在各个工作岗位上都已经挑起了大梁,而未来的建设要肯定要依靠这些年轻人。他和妻子老两口以后就多锻炼身体,保持自己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精神健康。至于徐亦达,之前分配到北海,又结婚离婚,再离开北海,最终来到北京深造,还进入了新的互联网行业,对于这些他自己并不太懂,但是只要不断努力,不断学习,相信会有美好的明天。

自家人就不说两家话,亦达在天涯海角的个中酸楚,却也是让老两口添了很多烦恼。至于现在,他们也想开了,儿女自有儿女福,这些人生经历也许只是必然而已,以后还是多往后看吧。

老徐也嘱托亦达在空余时间要保持锻炼,有个好的身体才能报效事业、报效家庭、报效祖国。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于徐亦达来说,先把修身、齐家这两件事情做到位就行了。至于治国平天下,那不是亦达能考虑的了。

春节过后,徐亦达从家乡出发赶往北京,没想到这趟列车上太过拥挤,在信阳车站上车时,蜂拥而至的人群在车厢入口那里挤得水泄不通,实在没有办法,他把自己行李从车窗那里递进去,自己再费了好大劲才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秋宵梦觉 最新章节第三章 九层之台,网址:https://www.tden.net/128/128549/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