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阁老的传说(1/4)

作品:《李阁老传奇

惠民县过去并不叫“惠民”,叫武定府或武定州,是比县高一级的行政区域。那出京剧《陈三两爬堂》里的名妓陈三两,是从武定州妓院出来,到河北沧州打官司,被她贪了人家赃银的胞弟打得在大堂上爬不起来的吗。武定州有位李阁老,据说是一位尼姑陈师傅所生。这位陈师傅可是有来历的,据说就是叛明降清的云南王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她和吴三桂怀孕后没去云南,流落到武定州出家为尼。临分别时,吴三桂把自己的一面帅旗留给陈圆圆,说如生一男,将来可凭此相认。

出家为尼的陈圆圆在庵内分娩,果然产一婴儿。她就咬破中指,在一素娟上写明孩子身世,连同那面帅旗一块和婴儿包裹在一起丢在离庵不远的苇湾内。这孩子命该不死,恰被一起早卖豆腐的李姓老汉拾得。传说李老汉挑着豆腐挑子走到苇湾边时,见芦苇丛中有一物放光,以为发现了宝物。走进了细看才知是一弃婴。李老汉正好无儿无女,自然视弃婴为至宝,赶忙抱起孩子,挑起豆腐挑子欣喜的一溜小跑回到家,老伴也从心底里喜欢这个婴儿。

光阴荏苒,孩子很快大了,不仅一表人才,而且聪明异常。李老汉夫妇靠卖豆腐把孩子养大,又靠卖豆腐供孩子读书。这武定州果然是出人杰的灵地,那年孩子进京赶考,竟得了头名状元,后在内阁任职多年。李老汉当然也用不着卖豆腐了,很快就搬进了豪宅,生活起居都有奴仆侍奉了。至于这李状元如何娶妻生子,如何在惠民购置田产兴旺家业就不必细说了。

单说其在朝为官,自然忠君敬,为政勤勉,深得康熙帝信任。平定三藩之乱时,他又积极主张武力平叛,更得康熙倚重。最初,以吴三桂为首的三位藩王因不满清朝廷的削藩政策,联合起兵造反,康熙委派三位得力重臣分三路迎击。其中两位武将各率十万大军分别迎战相对弱小的广东的尚之信和福建的耿精忠,让这位官率二十万人马迎战云南的吴三桂。结果两位武将几乎全军覆没大败而回。李状元这一路初战虽也遭挫,但因关键时刻他命部下打出了生母留下的帅旗,吴三桂知道是自己的儿子挂帅,为了助他建功立业,就节节败退,一直退回云南老巢。这样,李状元这一路几乎未损一兵一卒得胜还朝。回京那天,康熙帝亲自带领百官出城迎接,并亲敬三杯御酒李状元才下马向康熙帝见礼,那荣耀确实非同一般。在后来平定三藩的战争中,康熙御驾亲征,仍命李状元随军参与军机。战争结束后,被封为平南王。一直到老年才致仕还乡,人称李阁老。

要问李阁老在惠民城的威势有多大,仅举一个例子大家就知道了。就因为李阁老是尼姑所生,他成名后就特别忌讳“姑子”这个字眼儿。以致到粮食市里粜谷子,上面也必须撒一层米,而且只能说买米卖米,绝对不能说买卖谷子。这个忌讳久而成俗,直到解放初期此习俗还在惠民延续。

惠民县城十字街西南角,现在的县网通公司与县百货大楼中间隔条胡同叫“仁义胡同”。关于“仁义胡同”的传说与李阁老有关。

据说,当时的武定府城内有六十四海子,三十六条大街,七十二条胡同。清朝康熙年间,武定府出了个赫赫有名的大官——兵部尚书、化殿大士李之芳。

有一年,李阁老家中大兴土木,修缮宅第,将原来与北邻只有四尺宽的胡同又占去了一半。那北邻家是位高姓大户,高家以当铺起家,主人高斗子乐善好施,接济周围孤儿,请师傅教孤儿编席手艺,头脑灵活的在当铺徒。高家亲家与阁老同朝为官,官位虽不及李家高,但权势也挺大。高家见李家如此霸道,也不示弱,就将南墙推倒,也向南伸出了一墙,把本来就不宽的胡同堵了个严严实实。周围的百姓非常生气,但惧于李高两家的权势,敢怒不敢言。

两家在施工中,因为墙挨着墙,地槽挖掘开后,便形成了一条沟,哪家也不能动工。李家认为自己的主人身为当朝阁老,就非让高家向北挪一墙。高家不但不让,还非让李家向南挪一墙。两家互不相让,事越闹越大,最后两家就告到了县衙,七品知县哪敢受理此案,就推到了府上。知府明白,两家都不是好惹的,弄不好丢官是小事,说不不定期连脑袋也保不住,便也一推了之。从此,武定府上上下下无一个人敢过问此事。

李家见无人敢管此事,就修书一封,命家人骑马进京,请阁老做主。阁老看完信,思忖片刻,提笔在信上提诗一首,然后将书信封了,命家人火速赶回。

李家拆看带回的书信,见到了上面提的诗:千里捎书为堵墙,让他一墙又何妨。万里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李家就按照主人的意思,不但将原来向北移出的一墙挪了回来,又主动向南挪了一墙。高家知道后,称赞阁老是“宰相肚里能撑船”,也仿照办理,向北挪了一墙。这就使本来只有两墙宽的胡同变成了六尺小巷,不但行人能走了,还能通马车呢。当地百姓看在眼里,都十分高兴,便把这条“绝处逢生”的胡同取名“仁义胡同”。几百年来,此佳话一直流传至今。

大家知道乐陵有清一代为什么没有回族人吗?有人可能会说:“谁说没有?化楼乡的白家村不是一个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李阁老传奇 最新章节李阁老的传说,网址:https://www.tden.net/329/329472/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