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神奇的白色粉末(1/3)

作品:《地质儿女

第二天,早上队长的哨子又吹响了。同时队长喊着:“起床啦!起床啦!”周徳青他们被队长的哨子声,吵醒了。起床、洗漱、吃饭。这时队长也过来吃饭。并对大家说:“昨天见大家很累了,所以没有让大家洗衣服。一会儿我们大家一起讲讲昨天经过沼泽的感受,还有什么收获。你们吃过饭以后,先把衣服洗了。噢!衣服洗不了啦。没水。”周徳青他们又迷糊了;明明有水的,我们不是还洗澡的么,为什么说没水了。但是周徳青也没问,因为队长要说别的事,也顾不上回答问题了。这事得等。

队长:“今天我们不走,我们休整一天。不过大家要坐下来讨论一下,昨天的一些事情。”不一会儿大家坐下来,想起昨天的情景,感受挺多的。周德青:“走过沼泽地后终于知道怎样过沼泽地了。还有那些工具,也真的是很有用啊。不要看就是一个简单的木棍,作用还是挺大的。要不是赵东兴用根子挡了一下,我就掉水里了。这时想起还有些害怕呢。”赵东兴:“想不到过个沼泽地,讲究还真不少。也长不少知识了。不过话说回来,过沼泽地也很刺激的。”罗长乐:“怎样过沼泽地,怎样才是最有效的,我这下明白了。不过以后想起来这段经历一定会很难忘的。”大家又讲了各自的感受后。队长听了大家的发言,点点头:“大家说的很好。你们明白了就好。你们要记住一些东西,无论以后是否用的上总也是长了不少见识。好了!今天就到这吧。大家散了。”

周徳青他们这时又想起昨天洗澡的时候有一个小竹桶向浴池中注水,不过也很不一样因为出来的水很多。于是周德青他们一听会散了,就急着想去看那个竹桶后的东西。一起跑到浴池边一探究竟。果然看见一个管子在流水,而竹管也是来自灶台。周徳青说道:“这个流出的水有些多诶,是不是队长又改进了装置?走,我们到灶台那里看看去。我真好奇想看看有什么新变化。你们怎么看?”赵东兴和罗长乐应道:“好的,我们也去看看。”而其他队员听了也跟着他们去看设备了。还说道:“我们也很好奇的,我们也要去看看。”

大家一窝峰地跑到灶台处看看有什么不同,这一看还真是看到了新玩意儿。只见几个大铁桶,贴着墙边摆放在地上。桶里的水有的浑浊,有的清澈。灶台上也有两个灶头,一个烧饭菜用。一个较大,整在给一个大铁桶里的水加热。不过也没有盖子。伙夫正在给烧着的铁桶里加干净的水,然后继续加热。水烧开后再通过竹管流到浴池里。或用一个干静的桶接装着。

这时周徳青他们发现一个问题。这些水从哪里来的?我们这里的木屋旁并没有小溪流和池塘呀。只有不太远的沼泽里有水,难道说这个水是从沼泽地里弄来的?不会吧那个沼泽里的水可是脏死了。可是哪里还有水呢?周徳青他们看着这几桶水有脏的有干静的水发呆。

这时队长走过来见大家围着几个桶里的水议论着。于是队长问:“你们很好奇是吧?水从哪里来的。”周徳青他们忙点头问队长:“队长,你告诉我们,就是这个水是哪里的?又是怎么来的?难到这些水来自沼泽?不会吧?”队长没有说话,而是领着他们到一个最脏的水桶边,指着这个脏水桶对周德青他们说:“这个就是从沼泽地拎来的水啦。很脏是吧。”周徳青听了心想;还真是沼泽里的水呀。只是这水真的干静吗?周徳青不得不睁大眼睛仔细地继续听队长讲话。他要知道队长怎么把脏水变成干静水。只见队长又指着一个稍干净的水桶:“这是经过沉淀后,去了杂质把上面稍干静的水挖过来再次进行沉淀。”又领着周徳青他们到第三个桶边:“这个是再次沉淀后挖到这个桶里加了明矾后再次沉淀的水。”

周徳青他们伸头看了看,桶底确实还有杂质。而上面已经清了的水。队长然后指着正在烧着水:“这是第三桶上面的水。经过加热,就是你们昨晚洗澡的水啦。”周德青他们听完队长的话,感觉整个过程也不复杂。只是最后还用了白色的粉末进行沉淀。周徳青心想:一定要用吗,难到不用不行吗?于是周徳青问队长:“队长前面几桶水都已经沉淀过了,好像也满干静的。为什么还要用明矾再次沉淀?”队长:“前面的沉淀用的是物理沉淀,去除了大半的大的杂质,可是还有很多细小的悬浮在水里的杂质我们没法去除。所以才用明矾进行化学吸付,把细小的杂质也一并去除。这样的水才能用。当然再烧开杀菌那就更好了。”周徳青他们听了队长的解释感觉还真是那么回事。

周徳青又问:“队长你怎么想到用明矾的?”队长:“这个明矾沉淀杂质的方法是前辈们总结的经验,我们也用此法试过了。实践也正明了它的作用不假。所以我们就拿来用了。”周徳青听后也很佩服前辈们的聪明才智。给他们留下了这么好的经验。让后人都能享用到。周徳青让队长解答了自己的疑惑,这下也放心用这种水了。可是周徳青他们却心痒痒起来了,也想自己亲手做一遍。于是请求队长:“队长,让我们也试一试好吧?”队长想想也答应了:“那你们就试试吧。”

周徳青他们得到队长的许可,大家都高兴的不行。于是向队长要了四个小桶,大家商量了一下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地质儿女 最新章节第十章 神奇的白色粉末,网址:https://www.tden.net/171/171776/10.html